2013年10月24日,道縣新車鎮八寶村千畝連片高產稻田裡,農民忙著收割晚稻。(資料照片)何紅福 曾小玉 攝影報道
  ■編者按:
  今年中央提出,全面深化農村改革,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。農業機械化,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,推進農業現代化離不開機械化。
  農業機械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具備的生產規模、生產效率限制,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的標準化、規模化、產業化,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要素。在當前農村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,解決“誰來種田”、“怎樣種田”的難題,出路在於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。
  歲末年初,記者深入田間地頭採訪,與相關部門、農機企業的代表和農民一起,圍繞機耕道等基礎設施、農機具維修等公共服務、農機產業等方面,探討我省農業機械化之路。本報今日起推出“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——機械化之路”系列報道,敬請關註。
  本報記者 張尚武
  通訊員 李柏槐
  洞庭湖平原的冬天,失去了一抹抹綠色,廣袤的田野顯得空曠、寂靜。
  歲末年初,記者來到常德市鼎城區的韓公渡。種糧大戶陳國教告訴記者,眼見種田不賺錢,青壯年紛紛進城打工;上了一定年紀的農民,才留在家裡充當“田把式”。
  守著田土,陳國教一直在想,如何種田,才能讓土地生金?
  一年前,他組織51個“田把式”,整合各自的農業機械,成立了金鼎農機專業合作社。社員流轉土地,個個種田100畝以上;依托農機合作社,承包農機作業。2013年每個社員純收入突破了6萬元,比散戶的收入高了一倍。
  “這是第一年,收入算好。”陳國教說,“合作化”+“機械化”,種田還是有甜頭。
   合作化探路前行
  “一擔稻穀賣120元,不如打一天零工。”散戶種一畝水稻,純收入僅300元左右。可見,一家一戶種幾畝田,很難賺錢。
  這些年,農村青壯年的流失,留守在家的“田把式”撿田種包田種,一批種糧大戶涌現,少則上百畝,多的幾千畝,最大的種田達到萬畝以上,推行規模化、機械化種田。
  相比之下,大戶種田比散戶強。據省農機局調查,機械化種田大戶,一畝水稻純收入500元左右,成片種上100畝,正常年景有5萬元的純收入。
  但單個的大戶種田,還是有許多“煩惱”。
  種田上規模,從翻耕、插秧、植保、收割、轉運、烘乾都離不開機械化。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,單個大戶添置拖拉機、收割機、插秧機。但育秧工廠、烘乾成套設備,投入都在40萬元以上,單個大戶很少買得起。
  此外,如何提高機械的作業率也成問題。拖拉機、收割機、插秧機的作業時間短,季節性強。單個大戶自己的承包田,幾天就搞完;而如果想承包散戶的機耕、機插、機收等服務,機手、維修都成問題。
  洞庭湖區的種田大戶陳國教,多年包田種,規模已超過了1000畝。這些年,他用每年種田賺的錢,積攢了12台農業機械,價值逾100萬元。
  為了破解“大戶的煩惱”,陳國教聯手51個種田大戶,帶機加入農機合作社,機械配套,分工負責,既種自己的田,也承包散戶的機耕、機插、機收等服務,年收入實現翻番。
  在山區,辰溪縣探索出大戶合作的成熟模式。兩年前組建的遠大合作社,敞開吸納大戶入社,按股份制進行管理。
  遠大合作社的大戶,帶20萬元的機械(或出資20萬元買機械)算作一股,股東參與合作社管理;大戶流轉的土地,由合作社統一種植,大戶在扣除種田成本後收谷;合作社對外承包機械化作業,統一結算,按股分紅。
  短短兩年,遠大合作社已有75個股東,擁有310多台農機,對外承包農機作業,輻射到麻陽、沅陵等地。去年機械化種田2.9萬畝,毛收入435萬元。
  “相比散戶,大戶種田合算;而農機合作社抱團經營,比單個大戶又強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”遠大合作社副理事長謝開福說。
  “田把式”從散戶種田,到大戶種田,再到合作社種田,規模化、組織化不斷升級,生產效率也同步提升。
  機械化引領變革
  在汨羅的“強農”、湘潭的“孝成”、會同的“利民”等農機專業合作社,隨著種糧大戶帶機入社,農業經營方式也在悄然嬗變。
  入社前,湘潭縣種糧大戶胡孝成就流轉了800畝土地。他告訴記者,單個大戶流轉土地,與農戶逐戶談判,很難戶戶滿意,結果土地不成片,個別農戶有悔約現象,制約著規模的擴大。
  兩年前,他牽頭聯合10多個種糧大戶組建農機合作社,有專門的人負責土地流轉,合同文本規範化,縣裡也支持。僅去年,合作社就擴大2000多畝,放心投入路渠等基礎設施建設。
  “大戶組建合作社,推動了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。”省農機局局長王羅方分析,大戶帶機帶錢入社,農機集中配套,土地加快流轉,機械化種田分工更細,加快邁向現代化。
  以機械化為突破口,更深層次的變革,已在三湘田野醞釀。
  湘潭農邦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彭水平說,在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失的背景下,由大戶合作組建的農機合作社,將是種田的核心力量;在中央惠農政策的扶持下,合作社有著其他經營主體不可比擬的優勢。
  到底該怎樣種田?漵浦縣農機局局長劉松森提出,如今種田,離開了機械化,可謂“寸步難行”。既然如此,其他高產措施就應該圍繞機械化來組裝。
  例如,土地整理、路渠配套等工程措施,就要圍繞方便機械化作業來實施。各項增產措施也要圍繞機械化配套:適應機插,就要調整育秧方法;適應機械施肥,化肥需要顆粒狀,緩釋肥效;適應機收,就要科學搭配品種。
  “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標誌,過去年年喊農業機械化,只是著眼推廣多少機械,農機總動力提升了多少,並沒有把農機農藝配套作為系統工程來推進。”省農機局副局長黃育忠稱,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如果不跟上,就會拖住機械化的“後腿”,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。
  機械化種田已是大勢所趨,市場對此反應靈敏。目前,每個農機合作社都有自己集中經營的土地和一批專業服務隊伍,按機械化的要求,為種糧農民提供社會化專門服務,讓各項豐產技術與機械化生產相融合。
  “田把式”不再是單打獨鬥,而是在農機合作社的旗下抱團發展,以機械化為核心,生產要素重組、產業鏈的形成,將聚合起農業新的競爭優勢,成為最有活力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。  (原標題:“田把式”的升級路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77ssip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